当前位置:安康市财政局 > 专题专栏 > 阳光财政 > 正文内容

关于安康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4-06-25 08:22 作者:

2014年2月26日在安康市第三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安康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安康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向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中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要求,积极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着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提供了财力保障。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总支情况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8.65亿元(市口径),完成预算58亿元的101.12%,增长13.23 %。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1.73亿元,完成预算23.8亿元的91.3%,增长7.57%;地税部门完成18.29亿元,完成预算19亿元的96.26 %,增长13.25%;财政部门完成18.63亿元,完成预算15.2亿元的122.57%,增长20.19%。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214.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140.7亿元的152.57%,较上年完成数增长21.3%。

2013年地方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25亿元的101.38%,增长17.01%。其中:税收收入16.72亿元,增长22.65%;非税收入8.62亿元,增长7.44%。

2013年初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市级代编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中省财政增加补助、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等因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实际调整预算数为196.29亿元。2013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7.21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5.4%,同比增长15.36%。

初步结算,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各类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上年结转收入以及调入资金,减去一般预算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后,当年收支基本平衡。

2013年,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3亿元(不含高新区1.1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5.08亿元的108.93%,同比增长7.0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23亿元,增长13.67%;非税收入完成1.3亿元,下降9.96%。

2013年,市本级年初预算加上在预算执行中,中省财政增加补助、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等,市本级财政支出调整预算为27.84亿元(调整预算数中剔除因中省文件下达较晚未下达县区的专款)。2013年,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84亿元(不含高新区1.21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3%,增长31.64%。

初步结算,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各类补助资金、债券转贷收入、上年结转收入以及调入资金等收入;减去一般预算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后,当年实现净结余为1006万元,消化和减少以前年度赤字。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全市财政收支正在核实清理,省对市县补助结算对账尚在进行,待决算汇审结束后,再据实做出相应调整。

201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0.92亿元,较上年增长88.99%;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7.5亿元,较上年增长86.1%。基金收支增幅较大主要是土地稽查期间为规范程序、完善手续而形成的列收列支。

2013年,全市基金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减去基金支出及调出资金后,累计结余为8亿元。

2013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4.75亿元(不含高新区3.09亿元),同比增长89.25%。基金预算支出15.51亿元(不含高新区3.06亿元),增长110.51%(增幅较大的原因同上)。

市本级基金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余收入;减去基金支出及上解支出后,市本级基金结转结余7亿元。其中因中省专款下达较晚没有及时下达县区形成结转3.6亿元、土地收入中的部分成本性支出没有支付而形成结转3.4亿元。

㈣2013年财政主要工作

1、促发展培财源,增收基础进一步强化。围绕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总体目标和市委确定的工作重心,盘活资金存量,建立支持经济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财源基础。一是大力支持工业项目建设,市县建立工业发展基金,以此为牵引,整合资源,持续支持80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50户劳动密集型重点企业发展,支持节能、环保、绿色企业发展,促其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稳定的骨干财源;安排招商引资、治理投资环境、重点项目前期费1980万元,有力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二是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和园区建设,全年共争取省级投入5000万元,市县财政安排9000万元,整合各项基础设施资金5亿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和园区建设,完成投资46亿元,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62个;全力支持“一县一业”,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上规模、提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三是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市县两级以发债、盘活土地资源和公共资产资源为主要手段,聚集资金推进城市建设,市本级投入中心城市建设资金7.7亿元,安排双创经费1000万元,全市安排农林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1亿元,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四是大力支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一山一湖一城”为核心,努力争取资金和配套项目,投入4145万元,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产业发展。

2、稳增长保收入,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针对收入增长趋缓的形势,各级征管部门咬定收入目标任务,认真研判房地产调控、“营改增”试点、行政性收费政策调整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做好预测,及时分解任务,跟踪落实情况;建立税收保障体系,制定《安康市地方税收保障办法》、《安康市以地控税实施方案》和《安康市地方税收保障工作考核办法》,加强税源控管,保障了税收收入;强化财税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税收清欠,挖掘增长潜力,经过全市财税系统共同努力,2013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1%,如期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并且财政收入质量有所提升,全市税收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本级税收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3、抓统筹惠民生,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围绕全市发展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根本任务,坚持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全年投入“民生工程”95亿元,公共财政向民生事业进一步倾斜。一是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年落实教育支出48.7亿元,占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26%,增长5.4%,超过省下达20%比例6个百分点;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安排公共卫生资金18.4亿元,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支持法制安康建设,全年政法经费支出1.75亿元,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财政贴息2825万元,引导金融贷款5.6亿多,直接扶持就业2.4万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及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全年向37.4万困难群众拨付生活补助和救助资金13.2亿元,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三是积极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移民搬迁资金13.9亿元,完成移民搬迁2.3万户;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本级当年预算安排5310万元,比上年增长51.7%。四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年向66.5万户农民兑付各类惠农补贴资金5.4亿元,让种粮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4、推改革强管理,发展活力进一步突现。为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全方位调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安康经济建设,市级财政调整政策,扩充融资平台,一是发展投资集团融资能力大幅提高,新增资本金2.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64.8亿元,当年顺利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并全部用于中心城市建设和土地收储。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顺利组建了瀛湖旅游投资公司,体育产业投资公司、市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正在组建之中。三是地方融资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市财政主导成立了安康财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入资本金4.59亿元是目前全省第二陕南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增加市财信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注册资本增加到5亿元,成为目前全省第二陕南最大的担保公司,当年为260户在保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1亿元,新增企业收入24.9亿元、利税2.5亿元、就业岗位3919个;典当公司资本金由2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当年发放典当贷款7.9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资金难题。四是发挥财政调动金融的作用,强化市级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全市当年金融系统向安康贷款73亿元,加上市本级通过投资集团发债10亿元,达到83亿元,加上财信担保21亿元、贴息5.6亿元、开行融资4.4亿元、典当8亿元,仅财政手段当年调动金融资本达到49亿元,财政调动金融与社会资本能力增强,有力支持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建设。五是全面推进了财政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切实建立了事前备案、事中监控、事后审核的管理机制,全年全市纳入直接支付管理的单位达到168个;公务卡改革深入推进,试点范围逐渐扩大;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稳步推进,在上年的基础上新增市级党政机关49个试点单位,并在本级10个单位实行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试点,各县区积极推进了此项改革;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在全市积极启动实施;市本级电子化政府采购正式启动,基本实现了网上申报、审批、询价采购和监控。六是财政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全市财政系统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各项规定和要求,以控制“三公”为核心,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三公”开支、会议、奖励等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三公”经费比上年下降17%,市本级降幅为27%,全市公务接待费下降26%,市本级下降41%;全市处置超标公务用车234辆,本级90辆,车辆处置收入全市3724万元,本级为2030万元;全市清理回收办公用房21241㎡,本级5680㎡;市本级清理各种奖项39项,规范保留6项,滥发奖金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在财政平稳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弱,财政自给率低,财政供养人口多、保障范围广。加之骨干财源和新的增长点乏力,随着国家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自身高速增长和跨越增长几乎没有可能。同时由于发展不足,导致财政收入质量不高,非税收入占比仍然较大,2013年全市非税收入虽然降低3个点,但比重仍达34%,县区达41%,个别县达64%,市本级为23.5%。二是财政运行和经济运行的可持续能力不强。一方面是债务问题。地方债务规模能否控制在合理范围关系到全市财政和经济能否良性运行。我市政府性债务负担沉重,还债进入高峰期,据审计提供,全市债务总额124亿元,2014年需偿还债务13亿元,其中本级需偿债4.4亿元、高新区5.13亿元。与此同时,还存在还债整体压力过大、规模控制不严、过度过快负债、偿债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增加财政运行与经济运行风险,因此,债务防范和化解所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另一方面是民生问题。经济能否良性运行关系到民生政策能否有效保障和持续运行。从民生良性运行的角度来看,我市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政策不够完善和财力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债务和民生的财力保障问题已对财政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使债务和民生自身不能良性推进。加上基本建设规模偏大,控制不力,将是财政经济运行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三是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专项资金项目种类多,资金使用较为分散,统筹使用难度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不强,财政专项资金效益低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按照中省市的部署要求,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全市财政工作将在市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集中财力办大事,持续支持经济发展;调整政策导向,合理安排支出,支撑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深化财税改革,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一)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财政收入目标为:财政总收入6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转项目,减去预计上解上级支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可安排总额为156亿元,同比增长8%。

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入11亿元,较上年增长1.2倍(主要是列入了6亿元的土地稽查后规范程序、完善手续而形成的列收列支)。基金支出按照列收列支原则安排11亿元。

(二)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支出安排的重点是:民生、稳定、建设和发展。

2014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5亿元,剔除一次性收入因素,同口径增长10 %,较上年实际完成数下降0.0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2.77亿元以及下级上解收入2046万元和上年结转项目4000万元,收入总计为18.87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2034万元和补助下级支出240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8.43亿元,较上年初预算增长8.1%。初步安排情况分别为:⑴人员经费支出6.6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净增5048万元,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县区上划单位,自收自支及差额转全额、省级下划单位增人增资及预计正常增人增资;⑵商品和服务支出7544万元,同口径较上年增长19.3%,增支2350万元,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增加上、下划人员公务费、按照中省关于“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要求,单列党政机关“三公经费”预算;⑶上年结转项目支出4000万元;⑷上级专款补助支出预计4亿元;⑸剔除以上项目,专项可安排支出65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因涉及部门和单位较多暂未细化,待完善后,另行报常务会审定)。

2014年本级基金收入预计为9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主要是列入了6亿元的土地稽查完善手续收入。

基金支出按照列收列支的原则安排9亿元,其中:土地稽查完善手续,注入发展投资集团资本金60000万元,实际可安排资金为3亿元,安排的主要项目是:用于还债、还贷准备金14500万元;按中省要求从土地净收益中分别提取10%的保障性住房资金3000万元、提取10%的教育专项资金3000万元、提取10%的水利专项资金3000万元、提取5%的土地储备周转金1500万元;再次扩增财信担保、小贷信贷等资本金5000万元。

三、以干克难,扎实工作,努力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虽然全市财政面临的困难较多,但中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大对主体功能区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之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实施,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都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将抢抓机遇,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整合项目资金,保障安康经济持续发展

坚持把服务安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财政资金重点向清洁、环保、生态型产业和企业倾斜,支持走循环发展之路,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可持续的收入结构和增长模式。着力支持工业发展,本级继续安排工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全市共安排工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一是支持重大招商项目,培育骨干财源,整合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一县一业”、重点项目前期资金、工业发展基金等,用三年时间,集中扶持旬阳烟厂、泸康酒厂技改、阳晨牧业、高新复兴物流等项目,建立骨干财源。二是继续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持续扶持150户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绿色企业与传统产业,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飞地经济”与重点工业园区支持力度,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促其加快发展。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支持“一县一业”,市县财政部门共同凝聚力量,全力以赴扶持“一县一业”,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形成和财源的可持续增长。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本级继续安排15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与1000万元林业发展基金,全市力争安排1亿元的农业和林业发展基金,并争取中省不少于5000万元的贴息资金,支持省级、市级农业园区建设。三是支持富硒、茶饮、畜牧产业等传统产业,扶持其发展壮大。着力支持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建设和生态旅游大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城乡环保设施项目、生态友好型企业的支持,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着力支持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本级继续安排项目前期费1500万元,全市安排5000万元项目前期费,支持重大项目,重点加大对城乡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切实改善发展环境提供财力保障。

(二)调整政策导向,支撑经济社会良性运行

在财政政策确立、支持导向、资金分配上树立可持续的财政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一是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民生政策,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对民生政策认真梳理,保障好原有的民生政策,对于新出台、调整的民生政策,要侧重于保基本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最迫切的问题,放眼长远,审慎决策,加大对涉及全民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惠农等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县区不得出台脱离发展阶段的民生政策,新的重大政策要经省市统筹研究,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有序推进基本建设,综合考虑项目建设与财政支持能力相匹配的原则,从严选择项目,加快推进安康新机场、城区北环线项目和东西二坝的综合改造,确保基本建设投入的可持续性。三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控,建立政府债务偿还机制,逐步将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市县区都要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还债准备金,积极偿还到期债务和逾期债务,2014年,市本级年初预算安排还债准备金1亿元、基金收入安排1.45亿元,加上以前年度筹集的2亿元,确保了2014年当年应偿还债务本息4.4亿元;建立良性的土地收储制度,有计划收储土地,投放市场,收益除政策规定用途外,主要用于还债准备金,在全市形成良性举债还债机制;严格按照中省规定,停止使用BT模式进行融资建设,确保财政风险有效化解。四是稳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正确处理好抓增收和促发展的关系,既要坚持依法征税,做到应收尽收,又不能收“过头税”;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政策,继续清理现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税收优惠到期的及时恢复征收;注重涵养税源,培植财源,提升税收比重,建立收入质量考核奖惩机制,确保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不断提高税收比重,促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确保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1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税收收入增长14%,力争达到15%,市本级税收收入确保增长15%,力争全市非税收入占比在上年基础上再下降2个百分点。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不断深化融资改革,继续扩大财政融资规模,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2014年财政调动金融力争超过60亿元,市财政要积极支持高新区做好本级二期发债工作,确保2014年上半年完成发债10亿元;财信担保当年实现增资扩股,确保资本金达到6亿元,当年财信担保贷款突破25亿元;财政贴息贷款达到5亿元,典当贷款达到10亿元,小贷公司发放贷款15亿元。以市发展投资集团为主体,做好本级三期发债工作,确保2015年上半年完成。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安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公共资产管理改革,完善产权集中管理,强化办公用房等公共资产的配置管理,加大政府性资源整合运营力度,千方百计为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筹集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预算管理机制,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恢复部门在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市本级当年将原有197个部门预算单位保留为63个,其它下放各主管局管理,确保事权财权相一致,由部门切实加强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加大对民生、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督力度,重点加强对财政专户及专项资金审批拨付的监管,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动态监控,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四)厉行勤俭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省市相关规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将“三公”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中本级公费出国(境)、公车购置与保险、公务接待纳入年初预算,实行集中管理,并确保“三公” 经费支出在上年基础上再降10%,公务接待费在上年基础上再降5%。要加快预决算公开步伐,市级部门要细化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内容,市县区今年要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支出,各县区要积极对乡镇开展“三公”经费公开试点,并将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延伸到乡镇,公务卡改革要在全市实现全覆盖。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把节约的资金用于保障民生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做出积极贡献!

打印此页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安康市财政局  地址:安康市大桥南路17号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0013850号  陕公安备 61090202000073号
电话:0915321395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