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汉阴财政绩效管理如何闯新路
财政工作如何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汉阴县有自己的解答办法。
始终把财政绩效管理作为财政工作主线,以科学理财、依法管财、规范用财为目标,在增收提质、节支增效、监管强基上下功夫。由此诞生的三措并举、把好三关、实行五个挂钩、严格五制管理“3355”工作法,让汉阴财政绩效管理水平实现了大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一个最有力的佐证是:继2014年获得国家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良好”成绩后,2017年汉阴再次获得全市第1名、全省第2名、全国第48名的好成绩。
三措并举,在增收提质上下功夫
增收提质是保障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刚性需要,汉阴县坚持“财源培育、收入征管、专项资金争取”三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收入“质”“量”同步提升。
该县着眼长远,加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财源培育长效机制,扩大财税增收的源头活水。每年县财政预算1200万元用于月河工业园区建设,预算1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预算1500万元用于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工业发展十条,以更优的政策、更重的奖励、更大的支持,“筑巢引凤”,引资发展。2017年全县招商引资45.6亿元,月河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28户,现代农业园区达到60家。规范做大融资平台,建立并扩充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设立了3000万元的企业还贷周转基金、1966万元的金融扶持担保基金等7支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近亿元,可撬动金融资金10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强化征管方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建立财政部门股室挂联各镇、各收入征管单位的联动机制,健全税源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明确挖潜增收的着力点和主攻点,保证了征管工作高效推进。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税种和重点收费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坚决堵塞收入“跑冒滴漏”。完善财税收入考核保障机制,实行财税收入周通报、周点评、周安排。2017年,全县税收收入完成1.23亿元,同比增收2593万元,增长26.8%,税收与非税占比达69:31,财政收入结构和收入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结合中省投资政策,汉阴县积极制定部门项目资金争取年度计划,并预算专项经费,支持各部门做好项目编报,力争有更多项目更多资金用于建设与发展。近三年来,全县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6.62亿元,年均增长14%,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把好三关,在节支增效上下功夫
汉阴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理念,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严把“预算约束、投资评审、政府采购”三关,持续优化支出结构,确保结余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民生、促发展。
自2014年开始,该县率先在全市推行全口径预算编制,将一般公共、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险基金四本预算相互统筹衔接,做到了四本预算统一算账、统筹安排,建立起定位清晰、分工明确、衔接有序的地方政府预算体系,有效提高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每年从8月份开始,县财政局各业务股室就及早进行下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同时,修改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创新建立了财政部门与人大财经工委预算编制“共编共审”机制,实时全方位接受人大监督。严格坚持“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不断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切实增强了预算刚性约束力。
为把好投资评审关,该县在全市率先出台并适时修订完善了《汉阴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定期更新《汉阴县小型工程预算控制综合单价》《汉阴县工程造价咨询等服务收费项目财政投资预算评审最高限价标准》,创新实行财政投资行政预审制度,对无资金来源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超标的项目更改设计符合标准后方可建设。建立了分类分级评审制和全程跟踪评审机制,对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做到全覆盖。五年来共评审各类建设项目2539个,评审预算总额53.92亿元,审减预算总额5.914亿元,审减率11%。
从2014年起,该县率先将政府采购审批业务,全部进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全面上线运行,着力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竞争、放管结合、高效便捷、严格问责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定期更新政府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不断简化采购程序,缩短采购时间,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厘清政府采购工程和建设工程的关系,扩大集中采购范围,有效发挥了采购管理节支促廉保民生的作用。近五年共完成采购项目5176个,采购规模10.31亿元,节约资金1.29亿元,节支率12.5%。
实行五个挂钩,在落实成效上下功夫
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协税护税、预决算公开、债务化解等方面的积极性,汉阴县有针对性地实行五个挂钩机制,确保执行有力、落实有效。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对纳入县级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按照绩效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在管理制度、实施计划、绩效目标等方面,采用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并对其评价最终结果与专项资金设立、预算资金安排、资金拨付等挂钩。对资金使用无效或低效的专项资金,相应减少或取消预算。
协税护税与公用经费挂钩。认真落实财税一体化管理和以地控税、以票控税、先税后证的各项协税护税措施,切实加强支出发票财政财务报账审核,对不执行以地控税等规定的施工企业不予支付项目工程款,对不履行以票控税等职责的单位扣减公用经费,进一步夯实协税护税责任义务。
预决算公开与公用经费挂钩。制定出台了《财政预决算公开制度》,对不按时公开、不按要求公开、不按程序公开的暂停公用经费,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了财政预决算、预算调整及“三公”经费公开。
债务管控与化债资金分配挂钩。按照锁定债务基数、杜绝新增债务、债务指标不越红线的原则,修订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债务预警体系,将债务管控与化债资金分配挂钩。同时,通过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建立偿债准备金、整合专项资金、盘活国有资产、建立化债奖补、健全举债责任审计等方式,五年累计化解政府债务6亿元,债务规模始终控制在上级下达的债务限额以内。
目标考核与“三项机制”运用挂钩。近年来,县财政局在全县部门单位中率先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考核结果与目标奖金发放、单位个人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等“三项机制”运用直接挂钩,在机关中营造出依考核排位次、凭实绩用干部、看贡献定奖惩的导向。近3年共向组织推荐提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6人,提拔任用中层干部28人,轮岗交流干部28人,免去不适应工作岗位的股室负责人1人,激发了财政干部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激情。
严格五制管理,在全程监管上下功夫
围绕项目资金运行“轨迹”跟踪监管,汉阴实行项目申报政府预审、项目建设督办、资金拨付“五级”审批、工程结算审计确认、存量资金定期收缴清理“五制”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各项目主管部门在获知或收到上级申报项目的通知后,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产业扶持和项目整合方案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向及时遴选项目报县政府会议审定,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审定结果再通知项目实施单位和企业按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并积极开展项目争取工作。
建立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台账,将项目建设督办纳入县政府政务督查督办系统,实行网上督办和跟踪督办,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判解决,对项目推进不力的单位实施预警、约谈,确保项目快建设、资金快拨付。
凡上级财政下达、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的申请拨付实行“五级”审批,明确项目实施单位、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政府分管副县长、常务副县长或县长职责,由项目实施单位填报“五级”审批表,经层层审核签署意见后方可拨付资金。
工程竣工验收后,对工程价款进行决算审计,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价款结算依据。近两年来,委托审计项目200余个,送审金额6.5亿元,审减金额7300余万元,确保政府投资发挥更大效益。
针对财政资金滞留低效问题,严格实行存量资金定期清理制度,建立存量资金收缴及拨付明细台账,实行存量资金月清理、季通报,不断加大县镇两级财政及各预算单位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收缴力度,对符合收缴的存量资金及时统一收回县级总预算统筹安排。近五年共收缴各类财政存量资金3.5亿元,统筹用于民生改善。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才造就了今天汉阴财政绩效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辉煌。“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做好财政工作,转变观念是前提,健全制度是关键,科学管理是核心,改革创新是动力,队伍建设是保障。改革永不停步,创新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唯有紧跟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勇立潮头、争创一流。”汉阴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飞霞说。
通讯员/冯尚生 杨景勇 来源/《安康日报》2018年8月1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