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财政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平利,一个地方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一年财政预算支出16个多亿的秦巴山区财政穷县,顽强破解财政运转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的发展难题,频频荣登“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县”、“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宝座。是什么赋予了这个县的超凡能力?这一切得益于平利县财政局——一个只有百余名干部、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县级单位,举重若轻、运筹帷幄,精打细算、克勤克俭,聚集财力保发展、惠民生。
以四两拨千斤,孕育城乡发展硕果
尽管平利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微不足道,但县财政局始终把收入征管牢牢抓在手上,定期牵头召开财税协调联席会议,主动协调解决征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防止了税源流失,杜绝了跑、冒、滴、漏,做到了应收尽收。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一五”末的5450万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12807万元,年均增长23.8%。让我们走在平利,真切体会到了“小财政做大文章”的精彩例证。
平利县灵活运用财政杠杆,坚持把产业奖扶的重点对准茶、畜、桑三大传统农业,设立专项奖扶基金,并保持逐年增长,2014年达到1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4.05亿元,对产业大户、园区建设、农产品和市场开发给予重点扶持,带动业主投资13.14亿元,茶饮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8.7万亩,生猪饲养量突破60万头,养蚕发种达到4万张,建成了长安、龙古等15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了兰兴农牧、女娲双峰等一批国省级农业示范合作社,全县年产业值千万元以上的产业大户由“十一五”末的5家增长到30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0家,逐步由“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继2014年平利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后,今年又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破解城市建设融资难问题上,平利县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权实施集中管理,把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收益分配权统一收归县政府,由县公共资产管理局代管,在闲置国有资产整合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十年前的大发商场改制,到广电局、水利局、城建局、农业局、人大和政协机关等13个单位资产置换,县财政局与国土部门同心协力,累计实现国有资产收益3.6亿元,吸纳社会投资逾15亿元融入县城建设,形成了坝河六桥飞渡,三级橡胶坝围水成湖,十里河滨休闲步道环绕,万盏霓虹灯交相辉映的独特山城景观,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
在整合财力办大事上,平利县从项目“实行一个口子申报”入手,扎紧了财政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专款专用的口袋,使政府投资项目在改变城乡环境的同时,发挥了最大社会效益。十几年前的城关镇龙头村,还是个隔河渡水、脏乱差的穷村,后来县里把该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原则,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等项目进行整合,资金集中安排使用,经过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实现了保障重点和整村推进的目的。如今的龙头村,已经拥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等众多光环,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明星村。近几年,平利借助陕南循环发展和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历史机遇,把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与建设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相结合,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长安“中国最美田园”、八仙特色古镇和莲花台、药妇沟等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是平利城镇建设的新亮点,而且已经成为游客体验平利美丽乡村的新景点。平利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被省委誉为“平利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更成为邻近市县争相学习借鉴的“样板”。
兜网底惠民生,催开人民幸福之花
保障民生和重点建设投入,把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地用于改善民生福祉和发展环境,是平利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也是该县财政干部管理资金的根本原则。
“两个百分之八十”是衡量财政保障民生能力的首要标尺。尽管平利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但他们始终坚持把财政收入和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14年,该县民生支出总量达到1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5%;全年投入扶贫开发、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3.43亿元,落实教育经费保障和校舍建设资金4.11亿元,支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综合补偿以及计划生育事业资金1.08亿元,发放就业再就业补助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济救助、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10060万元,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做到了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保障标准只升不降,民生兜底保障有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委政府决策事项,件件都是财政干部工作努力的方向。2012年4月,平利第二中学全面开工建设,鲜花和掌声背后,是财政干部面对2.6亿筹资压力紧锁的眉头。三年过去了,这所占地面积248亩、总建筑面积逾8万平方米的标准化中学,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建成投用。2013年10月,当省交通厅、市政府吹响安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号角之时,也给自给兜底尚且捉襟见肘的平利财政,压上了三年自筹2.1亿元征迁安置补偿缺口资金的千斤重担。如今这条实行省市县三级共建、资金包干使用筹资机制建设的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全县人民梦寐以求的梦想路、富裕路,将于今年10月建成通车。2014年10月,平利县顺应数万群众呼声,决定启动总投资1.6亿元的冯家梁隧道建设工程,这是该县八仙、正阳两镇数万群众世代期盼,从根本上解决冬春两季群众出行难的民心工程,然而却又增加了该县财政自筹1.2亿元建设资金的筹资压力。从2012年起,平利县每年开工上马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在10个以上,这一件件重大民生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实施,凝聚着平利财政干部和建设主管部门争、跑、要建设资金的心血汗水,见证了他们分文必争、锱铢必较的筹资艰辛。
抓改革优服务,争当依法理财标兵
区位落后并没有阻碍平利财政改革走在前沿。他们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入手,首先按照新《预算法》要求,认真落实“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未列入预算的项目不得支出”等规定,针对人大代表戏称财政预算是“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的“天书”这一问题,按照公平、透明、规范、科学的原则,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把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各项财政收入全部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细化财政收支科目,把财政预算草案由过去的“几页纸”变为“一本书”,同时在县级部门坚持实行财政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从而打开了依法理财、“阳光财政”的新局面;其次是把过去年度预算直管到各级财政供养单位,采取会计集中核算、代理记账的管理方式,逐步向预算编制实行层级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变,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力度,强化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还资金使用权于主管部门,县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由2013年的93个减少到61个,消除了财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诟病。
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平利县在财政局设立了副科级机构——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与农财股、经建股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镇财政所设专项资金管理会计,实行报账制管理,坚持拨款额度由发改、财政和建设主管部门联审,与建设进度挂钩的拨付程序,并对财政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委派财务总监,做到了专账管理,保证了专款专用。与此同时,完善项目资金投资评审和财政投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加强对财政投资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资金监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2014年,全县累计成功申报财政投资项目102个,到位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用途监督使用,避免了挤占、截留、挪用资金行为发生。
在鼓励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平利县实行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额度与商业银行投放县域信贷规模增减挂钩机制,科学制定财政存款与银行放贷评测指标,由财政、金融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检查评估,调整财政资金存放地点和存款额度,促使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2015年元至5月,全县商业银行存贷比达到53.28%,同比增长20.62;贷款余额达到33.22亿元,较年初净增11.57亿元,同比增长89.07%。
保稳定促提升,谱写固本强基新篇
一切发展,人是根本。平利财政管理的出色业绩,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对财政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历次县镇机构改革中,面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和领导岗位职数严格限制的巨大压力,对财政机构、人员编制和干部待遇等方面均给予优先保证,不仅机构没有裁减,而且逐步得到加强,保持了机构和人员稳定。全县财政系统人员编制总数达到155人,局机关内设机构达到16个,县局直属科级机构达到8个,落实了基层财政所长的副科级待遇,累计解决了30余名一线财政干部的职级待遇问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该县财政干部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工作热情。
没有过硬的干部作风,就无法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平利县财政局始终坚持把健全制度和作风建设抓长、抓常、抓细、抓实,以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平安单位”、“标准化财政所”、“管理规范化提升”等各类创建活动为抓手,对外及时公开财政政策标准、岗位职责和办事程序,推行首问负责、马上就办和一次性告知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实行“AB”岗、票款分离、印鉴分管、授权管理和定期稽核制度,严密监管财政资金流向,全县财政干部没有办事吃、拿、卡、要和推诿扯皮行为,树立了依法理财、服务为民的良好形象。常年往来财政部门办事的单位财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现在到平利县财政局办事方便多了,审批环节少了,干部态度好了,办事效率高了。该县财政局连年荣获“全县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一等奖”和“人民满意单位”称号,主要负责人连年被评为“人民满意公务员”。
成绩注解过去,实践开创未来。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进财政发展改革的道路上,平利财政人将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实现新作为,谱写中国最美乡村建设和全县财政发展改革事业的崭新篇章!(张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