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选对路径 引领发展助力脱贫
——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之探索与实践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多元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体现,是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础。为此,中省财政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自2016年起开展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我市紧抓机遇,积极探索,努力践行,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尤其是结合当前脱贫攻坚,着力于找准路径,创新模式,变短期运动为长效路径,变注重形式为着力内容,变强力外推为内动前行,使“三农”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金饭碗”和“活水源”,使农民真正有一个长期依靠、参与、可用劳动换取富裕的经济组织、经济实体和就业平台。
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部门启动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恰如一场“及时雨”,同时也给这块“试验田”播下了“一粒种子”,那么如何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做到“雨润禾苗壮,秋后谷满仓”呢?对此,我们从 “在哪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和“做成么?”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在反复探索中选准实现路径
从选点到实施,我们认真对待,力争做到步步准确,节节夯实,一求有的放矢,二求击中靶心,三求路宽车稳。
(一)“在哪做?”——选准试点。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班子团结过硬的镇村做试点。一是制定标准,强调和细化选点要求。二是逐一到实地核查选点,与县、镇、村详细交流座谈,并征求县政府意见,统筹择优选取。三是提前与拟试点镇村反复探索壮大集体经济从何做起,做到有底气、有信心、有准备、有切入点和有的放矢。
(二)“做什么?”——选准项目。以2016年四个试点为例,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因其地两河贯通,水质常年I类,森林覆盖率达78%,距西汉高速入口27公里,十天高速17公里,加之子午栈道,吴玠抗金等历史优势,大家一致认为发展“山水田园休闲生态养生游”最为合适,“旅游脱贫、致富、兴村”成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旬阳、汉阴两个试点(城关镇鲁家台社区、涧池镇西坝社区)因地处城镇边缘,人口密集(鲁家台社区1.3万人,西坝社区0.27万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以地生财”优势,发展租赁、物流、劳务、苗木花卉、红白理事、农贸、电商等短平快项目可实现收入稳步和较快增长;平利城关镇纸坊沟村素有该县“美食度假第一村”之称,所以选准“一山两园三区”开发生态农业种植观光体验项目,一方面为美食街农家乐提供有机放心果蔬、粮油、蛋禽产品,一方面为游客及城里人提供采摘体验和领养菜园场地,形成自产自销自收益的低成本高收益的产业链。总之,选准项目,做到射中靶心。
(三)“谁来做?”——选准主体。根据镇村不同实情,因地因村制宜,村上人财物实力雄厚、经济组织、经济实体健全的、能做事、会做事的由村上主导实施项目,镇上把好决策和防控风险关;反之村上对投入、运营管理和市场把控力较弱,而镇上有能力、有经验、有办法的,则由镇上主导,村上实施;对于镇村力量各有优势,能形成互补的,则采取村拿意见,镇优化指导或共同协商决定,各显其能,由此以来,既能分别调动镇村两级积极性,又能上下联动,相互依存,形成合力,同时又强化了管理、防控了风险。
二、在不断总结中创新发展模式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中,通过探索“怎么做?”,逐步形成了“镇村经济组织+X+农户”的运行模式,从2016年的4个试点看,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强强联合”的双赢型。比如旬阳鲁家台、汉阴西坝社区等,他们地处城镇所在地,村自身资产、资源和资金积累雄厚,有企业、有合作社、有经营资本和经营能力,借助财政扶持,能依托知名企业,实现合作共赢,形成“联企合作”、“联村共建”和“异地共建”的“强强联合”式发展,上述两家都已经实现了10%以上的收益,他们的模式是“村办企业+知名企业+农户”。
(二)“多元融合”的杠杆型。比如石泉胜利村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试点资金的“杠杆”作用,他们将资金投入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向信用社协议担保贷款500万元,扶持企业建旅游驿站、靶场等有盈利的设施,然后分别从合作社、企业和信用社取得收益,再用收益入股扶贫互助协会,带动群众投资,并向12户发放互助贷款建成了农家乐。这样一来,共计撬动企业、银行、农户和社会投入2000多万元,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实现了真正的多元融合发展,他们的模式是“合作社+银行+协会+企业+农户”。
(三)“全员入股”的内动型。平利纸坊沟村由村集体领办股份制合作社,首先将财政扶持资金、集体林地、耕地及现金积累、生产设施等入股,从而吸纳了全村90%以上的农户成为股民,并采取“先流转,再倒包”的方式,大大调动了村民全员参与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形成“集体是我家,致富靠大家”的共识和内动力,他们的模式是“股份合作社+农户+基地+农家乐”。
三、在扎实推进中取得初步成效
“做成么?”,我市的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在省办的支持和市县镇村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取得了以下效应。
(一)聚集人心共同发展效应。农村经济改革从几十年前的尝试“分”到如今的探索“合”,都是历史选择、人心所向和发展所需。当年的“大锅饭”使集体经济一潭死水、同守贫穷,如今的全部私有化、个体化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统筹发展,而壮大村集体经济举措的应运而生,也让村民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希望。试点村通过财政资金的有效植入、透明运作和平台搭建,形成了一种向心力,取得了村民信任,他们自愿出资出力参与建设和经营,同时业主也有了统筹 经营的平台,镇村班子也有了率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载体和责任感。
(二)壮大经济滚动发展效应。通过近一年的扎实推进,各试点都用自己的办法实现了村积累的增加和再投入再发展,旬阳鲁家台社区的目标是:在社区原有近8000万元资产、1000万元资金和财政扶持300万元资金基础上,用3—5年时间净增收益300万元以上;汉阴西坝社区已将取得的收益27万元,用于再投入和修路,并形成了“异地开发、联村共建、引进企业”的拓展势态;石泉胜利村通过多方合同约定,将取得的收益再投入,搭建了“网状架子”,形成了环环相扣、互利互惠、多元融合、滚动发展的业态。
(三)“三个转变”融合发展效应。一是实现了“三个转变”。通过盘清盘准盘活“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底子和底气,进而将资源资产有效评估,以入股形式变成股权,将村集体积累、村民投资和财政扶持资金转化为股金注入经济组织和实体,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二是实现了因地因村制宜的多样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试点村充分利用资源、资产、资金和人力优势,或村企合作、或村村合作、或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出深山基地农副产品,或有效运用“杠杆”作用撬动银行借贷、民间投入和群众入股,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租赁、劳务、电商等一条龙或多元融合的发展业态。
(四)助力脱贫承接发展效应。政策(一次性)扶贫解一时之困,财政兜底解一代(无能力)之穷,唯有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才是万全之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剂良方,一方面直接助力着脱贫攻坚,一方面长远承接着产业发展,为村民致富修筑着宽倘之路。平利县纸坊沟村有90%的农户入股合作社,其中贫困户入股52户118人,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变资源为股权,变村民为股民,变荒山为宝山”,这些贫困户和村民一起同时取得三份收入,即流转租金收入、年终分红收入和日常务工收入,2017年预计可实现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汉阴采取联村共建,在王家河、马鞍桥两个重点脱贫村,发展200余亩苗圃,共吸纳帮助扶持59户贫困户脱贫,预计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石泉胜利村吸收了本村及外村39户贫困户就业,石泉熨斗镇成立企业协会,引导帮助试点镇村发展有机、无污染的全生态农产品,并做大了互联网文章,创出了“木竹山”“熨味”等品牌,让深山农产品实现了高品质高收入。总之,每个试点村都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条路上想方设法,开足马力,带着贫困户一起驶向致富之门。(综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