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茧成蝶 美丽绽放
——平利县龙头新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5年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平利县委、县政府就提出 “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的宏伟目标,其思路与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不谋而合。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平利县的新农村建设以其前瞻性的规划、特色性的建设、全方位的统筹、创新性的管理,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乡村与城镇、幸福与美丽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平利县龙头村在“以人为本,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融合配套;生态优先,产业定位与环境优化相辅相成;统筹城乡,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可持续;文化引领,人文关怀,专注百姓幸福感”理念的统领下,观光农业、庭院经济、乡村悠闲旅游、徽派民居建设,在美丽的秦巴山水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的一面旗帜,引起中央党校新农村调研组的高度关注,其建设思路和方法被誉为“平利模式”,并撰写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利实践》经验汇编,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公开发行的专题调研材料,为中央进一步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此刊登此文,意在通过平利县龙头新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激发全市各级财政干部深入调研思考,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如何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何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如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收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财政部门如何在专项资金管理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当中把握主动,推进财政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成事、办好事,全面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意在借鉴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践行。
2003年,平利县按照“政府统筹、各方协力、捆绑资金、整村推进”的建设思路和“游山、玩水、赏园、品茗”的空间布局,实施绿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居改造、特色景区、服务配套、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工程,倾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乡村与城镇、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之路,为加快推进最美乡村建设进程,稳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2012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首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中国最美的乡村(小镇)”推介发布暨颁奖典礼上,平利县以仅次于江西婺源的第二名佳绩荣膺“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称号,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基本情况
龙头村位于平利县古仙湖下游,从县城出发,沿平镇公路南行约4公里处。村辖14个村民小组732户2808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地3500亩,其中水田86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00余元。龙头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先天”优势。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以“游美丽乡村,赏农耕文明”为主题,加快推进旅游新村综合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来,龙头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敬老模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3A”级旅游景区、全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是平利县美丽乡村的经典和精髓。
——主要做法
(一)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聚集新村社区人气指数。按照“以人为本、就近建设、适度集中、方便生活、有利就业”的原则,2003年初县上领导专程赴江西婺源“取经”,结合龙头村的实际,经调研论证,确定以推广既符合陕南传统民居习惯同时又具有徽派民居元素的建筑为特色,合理规划布局路、电、水、讯等配套设施,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实施边远农民的分批向川道、产业园区转移。鼓励、引导、扶持农户在统一规划的新村集镇点集中建房115户389人,提高了新村社区人气,也使偏远组、危险地段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同时,完善了集中居住点配套设施,建设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村内洁净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清新亮丽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恬静优美的生态庭院如诗如画,阡陌纵横的观光产业园生机盎然,充满现代气息的农家生活让人惊叹,勾画出一幅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 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扩展生态农业经营规模。坚持把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实施突破,把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效整合,提升生态农业经营规模效益,按照“一村一品”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从而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2005年以来,先后引进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流转土地1700亩,占全村耕地的85%。依托经营业主,发展高效密植精品茶园1000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园500亩,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放手发展旅游业和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全村有150余人就地转移为产业工人,300余人彻底脱离土地常年进城务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升了生态农业经营规模和水平。
(三)捆绑整合项目资金,优化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瓶颈,推进城乡统筹必须有效解决基础建设滞后的现状。2003年以来,龙头村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产业兴县、循环发展战略及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的总体部署,创新整合机制,集中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等措施,累计整合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引领、带动私营企业及民间资本投入到茶饮产业建设、畜牧养殖、乡村旅游和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等资金达17000多万元,加大了龙头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确定“三桥一路”建设规划,修建了三座大桥和一条9公里的水泥路,被老百姓称为“连心桥”和“致富路”;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新建、改建陕南特色徽派民居199户,实施普通民房旧改213户;三是增强服务功能。实现了道路、农电、电视、通讯、饮水户户通,高标准建设占地15亩的生态公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800亩,修建和改造河堤7.6千米,建成三级拦水坝,建设农耕文化园、产业观光园等6大功能园区,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四是优化旅游环境。按照“山上林,坡地桑,川坝产业园,河边柳,路边樟”的生态格局,整合涉农资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变样子”。完成路边栽樟3公里,河边植柳6公里,移栽古树100棵,坡地栽竹700亩,庭院绿化200户,改善了新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为新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生态旅游模式,提高新村居民生活水平。围绕发展生态旅游,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农民居住社区化、产业经营规模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为将龙头村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旅游第一村”。以“自然意趣、回归自然”为灵魂,按照“一个领导;一个实力部门带动一批项目;落实一批人员,一定3年不变;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要求,集中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引进业主投资800余万元建设先后建成生态茶园、农耕公园、秦楚农耕文化园、仿古特色产品展销一条街、登山步道、垂钓中心、水上乐园等特色景点,配套打造乡村客栈15家、传统手工作坊10户、特色产品销售门店20家。增加就业岗位300余个,仅201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产业空前火爆,宾馆和农家乐家家爆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目前,龙头旅游新村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格局,使游客在“游山、玩水、赏园、品茗”中体验乡村游的独特魅力,有效破解了失地农民就地创业致富的难题,为新居民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切实提升了新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规划引领和谐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自然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财富,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一时的发展。在推进龙头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制定了领导抓点示范实施方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编制建设规划,确立了建设陕西乡村旅游第一村的目标和整体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正因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规划可行,也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确保了龙头村建设的高点起步,高质量推进。
启示之二:建设特色生态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绿色产业既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可靠保证。龙头村生态旅游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美丽乡村建设才有动力源泉和长久生命力,优良的生态才能得以延续,进而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发展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是龙头村的基本做法。依托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至少提供了三种稳定收入。一是流转土地或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二是到产业大户或乡村客栈务工获得的薪金,三是经营乡村客栈或传统作坊获得的营业收入。
启示之三:捆绑资金凝聚合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龙头建设过程中,平利县始终坚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统一整体,改变重城市、轻乡村的建设倾向,从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在土地方面,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制度,破解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在投入方面,建立了项目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机制,由计划、财政部门牵头,把扶贫、工赈、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资金,列出清单,提到重点乡、村的捆绑计划,提交县政府研究确定后,集中使用于新农村建设,做到集中火力攻重点,建一村成一村,建一片成一片,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融资方面,通过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方式,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让广大农民均等享受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基本的社会保障、丰富的精神生活、充分的民主参与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从而让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精神更加富有,生存更有尊严。
启示之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基本的社会保障、丰富的精神生活、充分的民主参与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从而让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精神更加富有。龙头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本村及周边村农民提供了商机和致富门路。一是农副产品找到了市场。龙头的乡村客栈和传统作坊大量发展,为以往不值钱的农副产品找到了市场。二是手工艺品派上了用场。龙头特色旅游产品一条街的打造,使篾艺、布艺、根雕、剪纸、刺绣、木艺等农村传统手工艺品走上了市场。三是通过龙头这个窗口,使平利的乡村旅游逐渐被外界所认识,来平利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有效带动了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在“龙头模式”的引领下,全县有79个村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徽派民居彰显地方特色,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快了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进程,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启示之五:大幅度提升文化内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文化建设贯穿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各个环节,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有着文化烙印的美丽乡村才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令人难忘的。龙头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沉淀着许多传统历史乡村文化,龙头新村建设中,平利县就非常重视挖掘文化特色,风土人情,根据村里各家原有生活来源、生活技能、生活方式,有的办起农家土酒馆,有的被改造成民居,有的被办起农家乐,有的成了农耕文化陈列馆。在政府的引导下,倾力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娱乐、农事体验等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特色乡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平利县财政局 黄勇 候令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