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和“三农”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引导和规范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稳健发展。安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政策要求,相继三年出台政策措施,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担保机构自身发展”两条主线,聚焦小微三农提升覆盖面,完善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取得显著成效。近日,从陕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通报中了解到:尽管在受肺炎疫情冲击、宏观经济下行等不利环境下,今年1-9月,我市五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开展新型政银担分险业务3.2亿元、“国家扶贫开发贷款担保支持计划”业务4.59亿元,排名全省第一;新增融资担保业务25.57亿元、比例再担保业务9.68亿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备案合作业务9.68亿元,排名全省第二。
做大“盘子”,持续增资扩股强实力。安康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市财政局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过紧日子,挤出更多财力,做大担保实力,过去十五年通过市县(区)财政十次增资扩股,累计筹措13.58亿元资金,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安康担保注册资本从成立时的0.2亿元增至15.15亿元,并持续加大对中省相关政策的争取力度,资本实力显著增强。
搭好“台子”,完善县域体系谋发展。创新实施市县区合作,建立业务推荐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2011年实现县域业务全覆盖,2019年底实现县域分公司全覆盖。今年以来县域机构全面提升运营能力、强化人才引育、加强风险管理、持续做大担保业务量,2020年1至10月,各县区分公司累计为329户企业410个项目,提供担保贷款22.07亿元,在保余额20.38亿元,占比超过50%,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巩固县域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巧用“杠子”,撬动信贷资本润实体。围绕全市“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水产养殖”特色产业,重点扶贫企业项目、园区(飞地)经济、新社区工厂等社会效益显著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凝聚、撬动、增信”作用,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计为2920户企业4879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266.45亿元,在保户数541户,在保余额42.82亿元。今年累计为456户企业609个项目,提供担保贷款32.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3%,创新工作方式,创造条件为48户疫情防控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79亿元,为支持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六稳”、“六保”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畅通“路子”,拓宽融资渠道解难题。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市县担保机构与银行实现“体系对体系”对接、自上而下的整体合作,银担合作总授信达65.7亿元;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管、优势互补、多利互赢”的新型政合作关系,与邮储、长安、农业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签订风险分担协议,与省再担保公司、旬阳泰隆银行等签订“县域振兴批量贷”担保业务协议,与邮储银行签订了一般保证业务协议;与省扶贫基金公司合作,引导扶贫资金向我市投入9000万元;积极推进非融担保业务发展,开展工程合同履约、农民工工资支付业务等2470余万元;实施全产业链授信,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注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与重点项目,切实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
减轻“担子”,降低融资成本优服务。坚持保本微利运行,精准用好“免、减、缓”等助企纾困政策,2020年1至9月,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7040余万元。探索200(疫情防控企业500)万元以下项目免除反担保措施,176户企业获得支持。按照“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要求,建立和完善“优化营商融资担保环境正(负)面清单”, 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优化营商融资办事环境。
护好“苗子”,利用资本市场添活力。发挥股权中心“融资、融智”和融资担保“凝聚、撮合”优势,推动股权中心资本对接平台与安康担保平台优势资源嫁接,充分利用区域性股权市场“转板机制”政策通道,制定政策措施,做好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调研、筛选和培育工作,建立起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先后引导华银科技、荣泰农业等在新三板成功上市,29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展示挂牌或登记托管,帮助我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难题,增添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