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34 | 办理部门 | 农业科 | 处理状态 | 已办 |
标题 | 关于我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提案 | ||||
正文 |
安康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全市10县区均为贫困县(其中镇坪县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全市有贫困村845个、贫困人口11.32万户26.97万人,贫困发生率列全省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全省第一。经过全市人民多年的艰苦努力,其余9个县区将在今年全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摆在安康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根据安康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布局等情况,发展有市场需求、农民已有熟练技术、周期短见效快的蚕桑产业是最理想的选择。因此我建议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安康发展蚕桑这一传统产业,让广大农民朋友持续稳定增收,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安康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一)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据安康市紫阳县志记载,远在西周时代,该县盛产“桑、蚕、麻、棕、漆、茶”; 出土紫阳县白马石战国墓戈上附着的丝质织物残迹,是安康市最早的丝织产品: 在2017年5月14日由我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鎏金铜蚕”, 1985年1月出土于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至今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不仅见证了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也见证了安康市具有悠久的桑蚕历史文化,为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二) 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安康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东有汉江,这种“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使其相对湿度既不像南方那样潮湿,也不像北方那样干燥。春、夏、秋季的养蚕环境均优于南、北方蚕区,所产蚕茧董形大、茧丝长、解舒率高,早在1972年安康缫制的“梅花牌”白厂丝就被国家批准为“出口免检产品”。 2016年安康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2018年石泉县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发展蚕桑生产,使安康市成为我国最佳蚕桑生产适宜区。 (三)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增强 截止2018年底,安康全市有桑园面积40万亩,养蚕23.25万张,产茧8137.5吨,有5.7万户农村家庭养蚕,有蚕种生产单位2家,丝绸加工及副产品研发企业27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有5家缫丝织稠企业,鲜茧收烘站点100个。全市养蚕收入4.6亿元,副产品收入6亿元,丝绸工业产值20亿元,蚕桑丝绸总产值30多亿元。现已形成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的产业链,产业基础坚实,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服务体系完善。安康学院设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1个,安康市设有蚕桑研究所、蚕桑技术推广站,蚕桑基地县(区)设有蚕桑技术推广机构,基地乡(镇)配有蚕桑技术专干。 (四)精准脱贫优势产业 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效益高等特征,“头年栽桑,次年见效,三年奔小康”。贫困户一人一亩桑、2张蚕就可实现脱贫。尤其是现在全面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以后,不仅解决了养育小蚕技术瓶颈问题,还把养蚕时间缩短到20天,非常适合没有养蚕技术的留守中老年人、妇女居家就业。2018年,安康市有8000多名贫困户依靠蚕桑产业实现了高质量脱贫;石泉县有5718名贫困户通过养蚕实现了增收,该县池河镇太阳村贫困户丁发全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养了8张蚕收入2000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原来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457 户1100多人,长期以来,他们坚持把蚕桑产业列入脱贫主导产业,2018年养蚕10张以上的有20户,年养蚕100多张,蚕桑产值200万元,2017年已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汉阴县从2018年开始把蚕桑产业列入主导产业,对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大户扶持、蚕室建设、蚕桑加工设备等方面制定了奖补政策。 (五)产业链长就业功能强 桑树有“树中之王,浑身是宝”的美誉,目前,我国的蚕桑产业从传统的“一棵树”、“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以蚕和桑作原料,除了应用传统的蚕丝纤维外还不断研发蚕桑的医药功能和食品功能,提高蚕桑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如桑的叶、枝、皮、根、果、籽及蚕的蛹、蛾、卵、粪等都有很独特的药用价值;桑叶可做蔬菜、糕点、饲料、茶叶等食品和饮品;桑果(又叫桑椹)可加工制成汽水、饮料、罐头、果酒等天然食品;桑枝可作为造纸原材料;由于蚕丝具有天然、养生、保健、环保的特点,因此蚕丝睡衣、蚕丝被和“蚕丝面膜”等产品符合现代消费时尚,深受市场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蚕桑产业链会不断延长,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六)生态效益优势明显 桑树是典型的生态经济树种,既能保持水土、保护水质、绿化环境,又能采叶养蚕生产蚕茧、桑枝桑果开发利用。安康瀛湖库区消落带栽植桑树生态治理试验取得成效,桑树具有耐淹、抗旱、抗逆性强的特征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着与其他树种不可比拟的作用,必将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蚕桑产业属于外向型产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和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而呈现周期性的波动。二是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用工矛盾日益突出,必然驱使蚕桑产业实行战略性转移和结构性调整。三是蚕桑产业跨越一、二、三产业,同时包含农业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两种生产模式,第一产业很难进入市场,而二三产业又完全依赖市场,如果市场不景气,价格低迷就会打击蚕农的信心。四是省市没有蚕桑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招商引资缺乏力度,蚕农发展蚕桑产业的动力不足。 三、发展建议 (一)放大“鎏金铜蚕”品牌效应,建议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加大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鎏金铜蚕”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提高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晓率,不断放大品牌效应,努力提升中国“金蚕之乡”的影响力。积极支持安康发展以“鎏金铜蚕”为主题的邮票、手工制作、雕塑等文创产品,充分利用西安古城这一文化名片,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等地展示展销“鎏金铜蚕”文创产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将蚕桑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建议市发改委将安康蚕桑产业纳入“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在管理体制整合、产业结构升级、品牌创建及市场开拓和科技创新驱动方面推进。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扶持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建立考核制度,强化组织保障。 (三)加大对蚕桑产业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多年来,蚕桑产业除有商务部茧丝绸专项资金项目外,市农村农业及其他部门基本上没有对蚕桑产业发展投入专项发展资金,虽然近几年省农业农村厅对蚕桑产业有专项支持,但每年全省资金只有200万元,对全省来说是杯水车薪,对安康而言更是微不足道。安康未来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发展蚕桑产业,迫切需要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建议市财政厅将蚕桑产业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给予5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议市农业农村厅对蚕桑产业设立农业专项发展资金,把蚕桑产业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之内。重点用于蚕桑新技术研发、蚕桑科技人才培养、蚕桑产业园区建设、新机具及新蚕具的引进推广、蚕桑种源保护建设和蚕桑龙头企业、家庭蚕桑农场、职业蚕农、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蚕业主体培育和扶持。 |
||||
回复 |
市妇联: 你会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我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你会对我市财政工作的关心和关注。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蚕桑这一传统产业,2019年,我市蚕桑产业以以科技提升年为抓手,全年新建桑园2.4万亩,低产改造桑园4万亩;巩固蚕桑产业基础,推广多元化发展模式,开展套种、套养和资源利用,蚕桑综合产值达30亿元。全年建成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6个,科技示范点20个,蚕桑合作社100个,培育养蚕大户1230户、职业农民250人。 市财政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蚕桑产业的部署,积极筹措资金,在因疫情影响和减税降费的压力下,2020年安排市级专项预算240万元,用于支持我市蚕桑产业。同时配合市农业农村局争取中省专项资金180万元,2018-2020年会同市商务局申报规模化节约化蚕桑示范基地项目11个,争取资金11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我市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向上争取资金,重点用于蚕桑新技术研发、蚕桑产业园建设、蚕桑种源保护建设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培育和扶持。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蚕桑产业。 再次感谢你会对财政事业的支持和理解,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给我们提出更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安康市财政局 2020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