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财政局 > 安康市财政局 > 财政新闻 > 正文内容

《中国财经报》刊登——陕西省安康市财政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发布时间:2020-09-24 17:23 作者:张曦文 叶启胜 杨京保

“安康脱贫摘帽了!”918日,安康市长赵俊民在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圆全面小康梦”新闻发布会上庄严宣告,全市10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今年1.74万户3.34万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达标,即将启动退出工作,困扰全市人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战场上捷报频传的背后,离不开财政人的拼搏和奉献。安康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地区,全市财政系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2016-2019年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501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财力保障。眼下,从青山变金山的凤凰涅槃,到村村通路的梦想成真,再到易地搬迁的安居兴业……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精准实施,一幅幅小康生活的大美画卷,正在秦巴山区徐徐铺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安康市财政近年来不断加大扶贫投入,聚焦产业发展,扶持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让群众从中获得生态经济福祉。

站在平利县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的高处放眼四望,满眼翠绿的2400余亩茶园错落有致,前来茶山采摘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一座座茶山在村民眼里就是一座座“金山”。

“海拔700多米,光照充足,所产茶叶无污染、富含硒元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构成了茶叶生长的优越条件,造就了这片开发优质茶品的理想天地。” 蒋家坪村文书冯朝荣说。

然而由于山大沟深、茶园老化等限制,这里的茶香没有被更多人品到。蒋家坪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3941216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9541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蒋家坪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引进女娲凤凰茶业建起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还培育茶叶合作社2家,全村实现了“人均1亩茶,户均增收1万元”的目标。如今,茶园里、工厂间,茶农采摘、制茶一片繁忙,茶叶产品更是货畅价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等标牌醒目地设置在茶园各处,这是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时,向蒋家坪村村民强调的致富之道。如今,总书记的话已经印在了每一个茶农的心里,鼓励着他们发展好茶业,并提醒着他们保护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我现在给园区企业管理茶园,每年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到公司管理茶园,顾家致富两不误,感谢党的好政策。”蒋家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丁国全感慨道。

50多岁的丁国全家有5口人,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没有经济来源,不仅脱贫困难,生活也举步维艰。园区党支部了解情况后,动员他到公司打工,并对他进行技术培训。如今,丁国全不仅年收入达3万余元,还成了制茶方面的行家。

“群众主要有两方面收入:一是土地流转费,二是茶园务工费,年收入都能达到一两万元。”冯朝荣说,抱着绿水青山,因茶致富,蒋家坪村迎来山乡巨变,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7%下降至0.74%

    从荒茶山到产业园,从自顾不暇到造福一方,蒋家坪村茶园实现了“凤凰”涅槃。蒋家坪村茶园的发展,正是安康市财政支持产业扶贫的缩影。安康市财政近年来加大扶贫投入,聚焦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资源用于脱贫攻坚,扶持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生态链、价值链、脱贫链有机融合,让群众从中获得生态经济福祉。

路通了,村富了

脱贫攻坚期间,安康市将交通扶贫作为先手棋,逐年加大投资,广大山区老百姓也因此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主路通了!”2019年,宁陕县海棠园村白杨坪、中坝两个村民小组80户村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6.7公里的通组公路终于修通了。海棠园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村民肖龙华骑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路上高兴地说:“我们的山货能卖到山外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海棠园村处于秦岭南麓中段,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陕南山区村落,山岭纵横、沟壑交错,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产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贫困村。

山大沟深坡陡的地理特征,造成了千百年来不通路、群众出行困难的现实。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大山挡住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挡住了海棠园村村民的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帮助下,村里先后硬化道路25公里、改造低压线路20公里,弯弯绕绕的通村路、通组路,如末梢血管遍布山村,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路通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道路的畅通,激发了海棠园村产业发展的活力。海棠园村引进了林麝养殖产业,建设了林麝养殖观光园,探索出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

海棠园林麝养殖观光园通过多种模式帮扶贫困户,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该园区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和林地用作种植、园区建设,贫困户可利用土地林地流转金、脱贫贷款等资金入股园区,每年保底分红8%以上。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以0.81.2元每斤收购贫困户种植的林麝饲草和多汁饲料,按每亩产量6000斤算,每亩可帮贫困户增收6000元左右。

“由企业带动贫困户生产劳动,扶持他们‘走一程’,把他们‘送上马’,效果非常明显,仅靠林麝养殖观光园就带动了全村85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海棠园村村干部说。

宁陕县副县长魏小林介绍说,随着贫困群众全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村里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得到提升,2019年海棠园村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是秦巴山区人民发展生产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期间,安康市将交通扶贫作为先手棋,逐年加大投资。2016年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保障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45万公里,广大山区老百姓从此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搬穷窝,斩穷根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汉阴县打造社区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三个载体,让搬迁户就地就近务工,解决了持续增收问题。

一排排刚刚建成的新房排列整齐,生气勃勃的绿化带、小花园把社区装扮得温馨而美丽;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奔跑,老人们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一旁的社区工厂里,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加工着电子配件……这里是汉阴县移民安置社区紫云南郡。

山大沟深,难养一方人,是汉阴县贫困的真实写照。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脱贫致富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汉阴县下定决心帮深山里的群众挪出穷窝。

从破旧的老木房,搬到美丽的移民新社区,搬迁户郑自平直夸党的政策好。搬过来后,郑自平的两个孙女到临近的南河小学上学,放学后参加社区的儿童校外辅导活动,并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搬到这里住真的很方便,小孩放学有人照管,解决了我的大难题。”郑自平说。

据了解,紫云南郡社区建设共投入1.02亿元。社区内,便民综合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儿童校外辅导中心等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极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三五”以来,汉阴县有508117940名群众通过移民搬迁住进了像紫云南郡这样的新型社区。伴随着全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群众的生产增收问题怎么解决?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搬迁户能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后续帮扶是否到位。”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说。

为此,汉阴县打造社区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三个载体,让搬迁户既可以就近到农业园区务工,也可以到社区工厂上班,解决了持续增收问题。

“再也不用漂泊了!搬迁前,最担心生活没保障。搬进新房子后,在社区门口的电子厂工作,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搬迁户陈加燕说,过去她在河北打工,始终漂在路上,现在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还能在家照顾上学的孩子,终于能安定下来了。

紫云南郡社区1公里外,蔬菜产业园的大棚里绿意盎然。熊小红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忙着收储整理火龙果、圣女果,并进行装箱。

“搬过来后,我就在合作社的蔬菜产业园里负责统计和销售工作,每天工资有80元,年底还有分红。”搬迁户熊小红告诉记者,从家里骑车不到5分钟就能到园区,既方便照顾正在上学的孩子,也能就近挣钱贴补家用。

按照“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扶持一笔资金”的产业发展模式,汉阴县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传统,在紧邻社区的枞岭、五星、中营、沙坝等7个村,规划建设1000亩硒大棚蔬菜产业园,建成蔬菜大棚270个,解决贫困户就业80余人。目前,所有搬迁入住紫云南郡安置小区群众均成为农民合作社成员,并配套每户5000元的财政产业奖补资金和3000元搬迁产业配套资金,两笔资金均作为合作社入社股金,搬迁群众可通过合作社订单种植大棚蔬菜,也可在合作社务工,以此将搬迁群众镶嵌到产业发展链中,确保搬迁群众稳步脱贫持续增收。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汉阴县县长刘飞霞介绍,目前全县已组织动员搬迁群众投资入股建成特色农业园区14个,发展蚕桑、茶叶、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10680亩,带动贫困户3759户实现增收。同时,以新社区工厂为抓手,在搬迁社区及周边建成毛绒玩具、电子加工、手工藤编等劳动密集型的社区工厂34家,全县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实现社区工厂全覆盖。

安康市财政局局长石昌林说:“全市财政人凝神聚力、以战克难,千方百计打好争取转移支付、精心组织收入、压缩一般支出、经营公共资产、盘活沉淀资金、加强绩效管理‘铁算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充足的‘弹药’。”



打印此页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安康市财政局  地址:安康市大桥南路17号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0013850号  陕公安备 61090202000073号
电话:0915321395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