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314 | 办理部门 | 教科文科 | 处理状态 | 已办 |
标题 | 关于我市名校办分校助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提案 | ||||
正文 |
近年来,随着全市各县区双高双普县、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和教育强县等创建工作的相继完成,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老百姓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日益提高。但由于基础薄、底子弱,加之受制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实,教育投入和发展远远跟不上城镇化的速度,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追求优质教育、公平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超规模、大班额、入学难、择校热、不均衡等一系列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然存在,安康中心城区尤为突出。 为解决安康城区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而导致的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市政府、市教育局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同时,“名校办分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安康中心城区和高新区率先试点,市一小、汉滨区初中、安康中学等百姓眼中的老牌名校、优质校先后在高新区办起了分校。据调研,市一小高新分校2018年秋季首次招生人数远远高于预期。可见,名校效应已经初显。 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和部分教师、家长的反馈,以及结合本人在北京石景山区挂职期间所了解的北京市在推行的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的经验和教训,鉴于我市名校办分校、教育集团化发展刚刚起步,如何蹄疾而步稳,特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我市教育在发展中少走弯路。 1. 名校和分校必须实行人财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发展机制,学校的发展定位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尤其在教师的准入、流动、职称晋升、培养提高、考核管理和课程开设、教学教研、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要高度一致、同步推进、全面提升,避免有名无实、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发生。 2.名校和分校之间要切实处理好传承和创新、融合与发展、共荣与特色的关系。摊子大了,人员多了,情况复杂了,任务繁重了,作为引领者的优质名校该怎样既带好一支“大部队”,又不停滞自身的发展?作为分校、托管校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目前名校和分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均衡并非简单的“均贫富”,而是共荣。要在共同的发展愿景下,各校和分校要真正形成合作共进的发展团队,共同研究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根据校区学区、服务半径、服务人群、区域文化等不同特质,找准定位、科学规划,促进名校与分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避免简单的复制和低效的翻版。 3.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对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进行合理规划,加强跟踪监管和督导评估。要建立一套名校与分校、托管校、集团校共同发展、超越发展、特色发展、健康发展的量化考核机制,加大名校与分校的融合度,提高名校与分校的美誉度,促进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4.编制和人社部门要切实按照国家相关师生比标准,配足配齐配优名校的校本部和分校的教师,避免出现老牛拉大车现象,从而导致名校不堪重负,而分校发展无力,结果是拖垮了名校,分校也成了无本之木。就目前中心城区的几所名校,无论是安康中学、市一小,还是汉滨区初中,校本部超规模、大班额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教师编制设定远远落后于发展需要,致使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校本部都运转艰难,分校更无暇顾及。要切实落实国、省关于教师归口管理的管理机制,编制、人社部门对区域内教师的编制和流动做好宏观调控和监管,教育部门根据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调配本区域教师正常流动交流、培养提高,全面促进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财政等部门要切实将教育发展资金预算足额到位,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分校建成后,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名校派出的优秀师资也需要在待遇补助方面给予支持。建议财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对名校建分校在经费投入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符合安康教育发展实际的名校办分校经费保障机制,让名校有信心发展,让分校有底气发展。 |
||||
回复 |
黄芳委员: 您好!您在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我市名校办分校助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财政工作的关心和关注,现将涉及财政方面的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我市“名校办分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在我市中心城区特别是江南片区的学校超规模、大班额、入学难的背景下开始启动。2016年以来,我市共投入 11.1 亿元建设了市一小高新分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汉滨区初级中学高新分校、安中高新分校。其中市一小高新分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汉滨区初级中学高新分校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安中高新分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推进,预计今年9月开始招生。可以说,市级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倾全力支持了教育事业,支持了我市“名校办分校”的推进。 您在《提案》中提到,“财政等部门要切实将教育发展资金预算足额到位,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定出符合安康教育发展实际的名校办分校经费保障机制”。我们认为,您的建议非常好。一个学校建成后,后续的发展才是最主要的,能不能继承名校、超越名校、提高美誉度,除了师资力量的配备,主要靠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建设。财政部门在运转保障方面责无旁贷,我们会根据中省市的政策规定,会同市教育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学校运营模式的不同,向市政府提出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的意见,并严格落实经费保障相关政策。 再次感谢您对财政事业的支持和理解,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给我们提出更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安康市财政局
2019年7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