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财政局 > 专题专栏 > 农村综合改革 > 正文内容

安康市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12-06 08:47 作者:

一、 基本情况

安康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9县一区。市属直管安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安康恒口示范区。

全市现有139个镇,行政村1683(含农村社区53),农村总户数44.3万户,农业常住人口140.21万人,2017年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4元,集体经济资金积累14329.25万元。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村52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1154个。目前,已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村596个,实施“三变”改革的村474个。

二、行政村现有集体经济情况

1、清产核资情况。截止统计前,全市清产核资确权村616个。注入到村资金共计69755.39万元,构成为财政专项资金60640.68万元,社会资金2635.7万元,其他资金6479.01万元。资源型资产中:土地为442.26万亩,森林1414.03万亩,草原62.34万亩,滩涂3.70万亩,湖泊3.41万亩,其它29.64万亩。经营性资产中:房屋5778间,建筑物319685.73平方米,机器设备466台,村集体企业217个。承包地“三权”分置村民土地流转28.02万亩,流转51330户,土地入股集体经济5.70万亩,入股16824户。

2、“三变”改革情况。全市各行政村按照“三变”改革要求,实施资源变资产30482.25万元,资金变股金20598.72万元,村民变股民69596户,入股132639人。

3、贫困村情况。全市现有贫困村85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68个,贫困人口45.39万人,致贫原因中:因病6.93万人、因残5.26万人、因学2.58万人、因资金8.02万人、因技术5.44万人、因交通10.87万人、因灾0.99万人、其他5.3万人。

4、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我市集体经济在实现方式上,资源有效利用的村庄394个,提供服务业村庄110个,物业管理村庄13个,混合经营村庄206个。经营范围上,从事种植业村庄731个,养殖业村庄387个,加工业村庄47个,其他行业村庄233个。经营方式上,“村集体+村民”301个,“村集体+企业+村民”170个,“村企共建”2个,“党支部+X5个,“苏陕扶贫项目”30个,其他形式30个。集体经济组织中有董事会的178个,理事会662个,监事会644个。全市集体经济主导产业有茶叶、蚕桑、养蜂、畜牧、烤烟、魔芋、中药材、果业苗木、旅游、运输、物业服务等。据调研,全市集体经济发展愿景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引进实力企业,加大养殖规模,盘活现有集体资源,发展现代农业,辐射周边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走旅游服务之路,将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村级合作社、户主协会、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大户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形成特色产业园,积极跟进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及产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成效和经验

近年来,我市围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抓政策机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扶持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迅速,亮点迭出。

1、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采取“合作社+企业+村民”发展模式,以村党支部为引领,组织28户农户将闲置门店采取租赁或资产入股方式建成了七十二作坊,收益租金和分红150余万元;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注入200万元,村集体组织年增加集体积累20万元;41户贫困群众带资入企205万元,年增加财产性收入20余万元;共流转土地1500亩,建成茶叶、林果、蔬菜园区3个。以中坝作坊小镇七十二作坊项目建设为载体,由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整合全村资源资产,制定股份制合作社方案、入股分工方案以及股份确认和管理办法,鼓励其他企业和村民以恰当方式入股。同时,建立民主监督管理制度,成立完善股份制合作社及营销部、监事会等机构并投入运营,将政策优势与企业经营优势有效结合。后柳镇中坝村依托中坝作坊小镇的景区建设,壮大旅游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后柳镇辖区内各村大力培育本村特色农副产品,与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签订订单式销售协议,以七十二作坊为经营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打通镇域内农产品销售渠道。作坊小镇通过对传统手工业的继承、传承和展示、体验,形成20余万人的年游客接待能力。公司主导成立石泉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各类作坊为支撑,通过以土地流转和订单生产为主要形式的集约化经营,辐射带动500余户贫困农户发展农业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产业,400余个农村劳动力就近创业就业。后柳镇按照“中坝建景区、周边建园区、产品供作坊”总体发展模式,采取闲置资源入股、人才技术占股、集体经济注资、群众带资入企、订单农业生产等多种模式,将村级集体组织、能人企业和贫困群众有力地链接为一体,既盘活了贫困群众闲置资源资金实现“三变”,也不断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推动了能人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三方”共赢。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真正实现了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标。

2、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采取“合作社+银行+协会+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将省市壮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村企业子午道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又将这笔资金存入银行为胜利村企业都得利农林牧业开发公司协议担保贷款500万用于胜利特色旅游村建设,此举不仅盘活了资本流通渠道,撬动民间资本5000万余元投入到旅游村开发,同时吸收了村民和贫困户带资入股800万元到子午道专业合作社,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饶峰镇胜利村投资400万元建成石泉首个现代农业科技体验馆,100亩七彩百合观赏园、120亩五彩苗木繁育园、100亩有机蔬菜种植园,投资200万元改造村集体资产蚕种厂,投资4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生态交易市场,设立产品展位100个,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统一交易平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确保了农民稳定增收,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切实让村集体强起来,群众富起来。饶峰镇胜利村村内三家企业年吸收附近用工达500余人,村民的收入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变成了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本人进入企业务工、带资入企年底分红三大来源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550多万元,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4000多元涨到了8000多元,逐渐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由村民向业主、由农民工向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

3、旬阳县鲁家台社区社区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鲁家台社区地处县城中心,是典型“城中村”,村上自己创办企业,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把财政专项资金与自身经济基础捆绑起来,投入到相关项目中去,形成了以旅游开发、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经济布局。目前847份“红股”用于投资建设瑞莲小区停车场、培育紫薇花卉、苗木、草坪、绿化生态园林及滑坡治理、公墓开发等,股民根据项目的经济收益按年从中抽取红利。经过壮大集体经济试点三年的坚持与探索,鲁家台社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60元。在此基础上,鲁家台社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县、镇、村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金、资产和资源,在辖区内培育出一条集自然观光、休闲健身、地产开发、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太极城经济发展产业带,不仅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还带动了近千名群众年人均增收500元。并利用社区理念发展积累的集体资本和财政投入,通过租赁、合资、参股、创办新经济实体等途径实现资本扩张,每年从城区50余家门店收取土地租赁资金20万元,参股经营的大地建设公司每年保底收益15万元,社区开发的殡仪服务中心和生态墓园建设项目,预计将获取资本净收益1000万元左右,集体资本在有效开发中“滚雪球”式扩张。截至目前,鲁家台社区村集体资产达到12595.6万元。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经济组织少。调研中了解,大部分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而且债务难化解”,都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加之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也无专业化经营管理人员,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长、见效慢、难度大,“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未予明确,全市尚有80%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规范,故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存着主体缺位的尴尬处境。

(二)经营发展层次低。据调查了解,在全市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社区)中,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源型、资产型,以及将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投资入股企业(公司)获取约定收益等。而真正盘活村级现有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拳头”产业,留住农民、激活产业、繁荣农村的却很少,整体质量还很低,可带动、可复制性不高。

(三)制约发展因素多。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发展势头弱,发展较好的几个村都是县城“城中村”、集镇“中心村”或有资金扶持的试点村,但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仍“裹足不前”,抑或举步维艰。这既有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困扰,还与村级组织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有关,更与多种因素叠加制约有关。首先是村级社会公益事业支出较大。村级运转经费欠缺,加之部分合理不合规的隐性支出,致使一些村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背上有“包袱”,遗留债务化解慢。其次,缺乏有效保障机制。从上级层面来看,现有农村政策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明晰的引导鼓励,中央专项经费连续三年投入我市仅29个试点村,其余村集体经济没有直接资金注入撬动。另外是专业人才缺,管理不规范。现阶段真正熟悉“三农”,又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都不愿留在乡村发展,很多村“两委”班子负责人和经济组织负责人混为一体,权责不明、政经不分,加之村级财务管理、使用不规范,公开、监管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底数不清,甚或造成村级资源流失、转移。

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人才引领,健全经济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村干部创业带富工程,努力把村干部培养成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结合今年村“两委”换届,注重选拔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担任村干部,不断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加大对村干部在市场经济、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引导村干部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培育特色项目,依法、规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农林科技人员、种养大户、中高级职业农民等人才作用,大力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当地乡贤、创业能人、寓外人士的作用,利用其人脉资源招商引资,争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产业资本落户农村反哺农业,力争利用(引进)一个能人,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目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市场监管部门可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前,通过出具组织证明书、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为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

(二)出台实施意见,强化各项保障。建议省上结合脱贫攻坚、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完善责任分工、模式步骤、扶持保障、经营管理、考核奖惩等“一揽子”措施要求,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要制定完善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配套政策,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指导和专项服务,在立项、办证、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村级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财政部门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来帮扶村级集体经济较薄弱的镇村,鼓励和建立发展“名、优、稀、特”产品基地,提高农业效益,尤其是对那些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要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建立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经营管理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探索推行“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干部结构性补贴制度,充分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政经分离”,实现村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在选民资格、组织功能、账目资产、议事决策的“四分离”。

(三)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大胆探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来谋划,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来推进,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探索经济发展路径,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一是发展资源经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四荒”、水面、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等节余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所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盘活资产经营。整合现有的低、小、散村级资产经营项目,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以及土地整理复垦节余土地,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兴建、联村共建“飞地”集体经济项目。三是拓展三产服务。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服务性实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发展电子商务。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产品,利用电商平台,搞活营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和拓展农业新功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五是探索混合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产项目化经营,通过入股企业、投资项目等,与其他经济主体或集体成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探索和丰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四)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持续发展。安康属于陕南贫困山区,主导农业产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十分困难,恳请省上酌情考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对村班子带动能力强、主导产业发展效果好,村民参与度高的村庄,给予大力支持,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陈达供稿)

 

 

             

打印此页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安康市财政局  地址:安康市大桥南路17号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0013850号  陕公安备 61090202000073号
电话:09153213954  网站地图